垃圾并非一無是處。變廢為寶、促進資源的再利用,正是循環經濟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。當前,廢塑料、廢五金等回收再利用,在我國已經衍生為一個巨大的再生資源產業,規模達數千億元,東南沿海大大小小的回收處理廠已達數千家。遺憾的是,支撐我國再生資源產業的“原料”,卻主要來自進口洋垃圾。企業為何舍近求遠,甚至不惜冒走私的風險,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。
“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”,我國是一個資源緊缺國家,廢舊商品本身是一筆巨大的資源財富,可以也應當成為重要的資源來源。但垃圾資源化是一條漫長的道路,完善的回收體系是第一步??傮w來看,我國廢舊商品回收仍處于起步階段,如目前國內廢塑料、廢紙、廢橡膠的回收率僅在40%左右。即便在一些實現了廢舊商品回收的地方,低層次、粗放式的“收破爛”模式仍然占據主流位置。
當前,,國內資源再利用率沒有明顯提高,成為我國再生資源產業的一大頑疾。與其花大氣力擋住洋垃圾,不如真正下功夫完善國內廢舊商品回收體系,讓企業更加方便地“有米下鍋”,如此,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洋垃圾問題。
,提升我國再生資源產業的產業水平和集中度,減少或防止回收利用過程中造成的環境污染,同樣是當務之急。為促進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,我國設立了專門的政府性基金,截至2013年底,全國納入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補貼企業名單的處理企業達91家,取得了良好效果;為改變進口廢五金電器類廢物加工利用行業小、散、亂的局面,我國開展了“圈區管理”工作,引導現有企業進入專門工業園區,實現污染集中治理。這些行之有效的手段與方法,應當盡快拓展到廢紙、廢塑料等其他廢棄物品類,盡快建立長效機制。
我國不應該成為世界的垃圾回收處理廠,為此,應當“苦練內功”,真正建立起網絡完善、技術先進、分揀處理良好、管理規范的現代廢舊品回收體系以及高效、環保的廢棄物拆解處理再利用體系。